前陣子我把這篇文章「[德國交換學生]作夢的勇氣加努力。如何不靠家裡, 利用學校資源成功到德國交換」分享到我的母校,出乎意料地受到廣大的迴響,我也陸續收到一些同學的私訊問題進而促發我寫這篇求學故事的契機。
你正在為這些問題煩惱嗎?
- 原本的科系不喜歡,不知道是否要轉系?
- 延畢給自己一個Gap Year出走是否浪費時間?同學都在工作了我會不會比人家晚起步?
- 留校升學還是去別的學校?繼續讀研究所嗎還是開始工作?
記得我2018年從德國回到台灣寫碩士論文,寫完論文口試完要畢業的時候,本來打算繳完論文辦完手續就獨自默默離開了(畢竟當時已經延畢兩年的我校園裡都沒有認識的朋友了!),不過因為剛好碰到畢業季,我被老師邀請去參加英語學程的畢業結業式,那天突然臨時被cue上台分享,完全沒有準備的我,說真的,回想起來我真的不知道我在說什麼(欸…對不起台下的聽眾),後來想想,其實可以分享的事好多喔。不過當時被cue上台腦袋一時也整理不起來八年讀書求學心得。
我想,那我現在就把它寫下來吧,透過文章分享的方式回饋過去社會給我的學習和經濟資源,讓我可以靠自己追求夢想之餘還有足夠的資金去旅行認識這個世界。雖然Ashley不是什麼大名人,現在也還是個職場菜到不行的菜鳥,人生經驗值也還不夠多,正在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但或許我的求學故事可以讓一些同學們有些幫助就值得了。
上面列舉的問題,是我最近有被問的問題,我都沒有答案。因為選擇本來就沒有好壞,就看你是如何定義,適合我的路,不一定適合你,適合你的路,也不一定適合我,原因二我也不會是最會做選擇的人。我就來分享我的求學故事(換領域/留校升學/延畢)以及考量到什麼因素而做這些決定吧!
從生科轉到財金
大學時,我是讀三類的生科系,成績一直都維持得不錯,那時候身邊的人都期待著我會繼續朝向生物醫學領域發展,但是我卻在畢業時卻決定換到商管領域。
還記得畢業時我被派任為畢業生代表在我們系上的畢業典禮致詞,其實那時一方面除了覺得正式演講很不習慣有點彆扭外,我也覺得有點尷尬,原因是:我雖然第一名畢業,我卻是當年系上選擇繼續升學的畢業生當中唯一一位沒有繼續在相關領域深造的人或是說轉最大的人。
為什麼在生科好好的要換到財金?
你可能會認為我當初可能是在老師或是父母的「建議」之下才選生科系,我知道這個狀況還蠻常見的,不過生科系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最想上化學系可惜沒有錄取),我當時也的確很喜歡這個領域而選填這個科系,只是隨著可獲得的資訊更多以及年紀的增長,人的喜好和考慮因素也會有所改變。
大學時我有幸參加幾個台灣大型研究機構的活動和實習,透過實習,我發現我並不喜歡實驗室的生活,偶爾做實驗我會很開心,但是這個無法成為我的每天做的事,無法想像變成我的職業,我想要走進人群可是也不想當Sales (當時畢業的學長姐大多都是在做研究人員或是當實驗器材的Sales) ,商管領域的型態對我來說會相對有趣一些,此外,當時對「未來就業方向薪資和彈性」也是我考量的因素之一。後來研究所就換到財金,決定換個方向發展。如果你不知道你是否喜歡你現在的科系,可以利用寒暑假去實習,不僅可以為你的履歷加分,也可以幫助你自己確認是否喜歡你領域的職業生態。
為什麼是財金?
大學時我想學一些生活上比較可以運用到的知識,當時是窮學生的我不想花錢,我在之前的文章「[德國交換學生]作夢的勇氣加努力。如何不靠家裡, 利用學校資源成功到德國交換」說過,大學的好處就是交一份學費可以大大地學,那時我開始到外系上課,看看其他專業在做什麼發展不同的技能我也會去聽各式的演講,當時我去上了法律課(結果發現我這輩子都不會想當律師),也去上了外文系上了日文課和德文課,也接觸到了商學院財金系的課,意外發現我對財務管理,總體經濟學之類的還蠻有興趣的,就在陸陸續續修課後突然發現我自己已經滿足輔系學分資格,然後也很「順便」的申請了輔系。這個輔系,後來成為我可以順利轉到財金領域的基石。如果你覺得現在的科系好像跟你想像的不一樣或是不喜歡,我覺得去外系修課或是多參加講座,也許可以找到更接近你理想的興趣或是專業。
留校升學
如果可以去台清交念書你會去嗎?或者你家人會要你去嗎?那曾經是我高中的第一志願但大學我沒有考上,不過我卻在讀研究所時我有能力進被認為全台最頂尖的幾所大學,我卻決定不去,為什麼呢?
當年同班同學繼續念研究所的,一半以上都去台清交陽明了,而我想依照我上述的學經歷的推論,我想如果我當初申請了,我現在也有台清交文憑?我這邊會打問號是因為,我當年連申請都沒有申請。(後來到國外發現,讀哪間學校其實都差不多,反正德國人都不清楚台灣的學校,而且我的感覺是學校排名這件事在德國不是很常見)。
我並非指這些學校不好,請不要誤會,前面有說過選擇本身就沒有好壞,就看你如何定義,我想如果我當年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我的人生也會有不同的故事。我考慮的因素有以下,所以我決定留在我的學校繼續念研究所。
第一,欣賞的教授
大學時我在財金系修課,我遇到一位我很欣賞的教授(後來成為我的指導教授),我非常喜歡她的教學邏輯思考,跟我的頻率超近,心裡非常希望可以繼續跟著她學習。
第二,繼續學英文
在我這篇文章「[德國交換學生]作夢的勇氣加努力。如何不靠家裡, 利用學校資源成功到德國交換」有提到,我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上英文學程,當時要畢業時,我做了一些功課,查其他學校的語言課程,就我查到的資訊而言,其他學校的不太符合我的期待,所以我希望我可以繼續在優質而且免費的環境繼續學習語言和其他技能(除了學語言還學到一些軟硬實力)。
第三,獎學金學費全免
當時學校提供成績優異的學生兩年免學費鼓勵留校升學。
第四,已熟悉環境較有把握爭取到資源
我覺得其他學校雖然資源相對多,但是相對的競爭也多,對我來說留在原本的學校,因為已經讀了四年,對整個環境比較了解,也有比較多的know-how,我比較有把握可以爭取到資源,比如出國機會(交換學生),獎學金機會(學生時期領的獎學金超過半桶金),實習打工機會(當英文助教/教授助理)
碩士延畢兩年
碩二下學期透過學校交換計畫來德國,原本只打算在德國待一個學期,當時我以為我的存款只夠我待一學期,一學期之後我算一算發現我的存款還夠用,心想回台灣以後畢業就要工作,就會進入無限工作生活直到退休,以後都要工作個好幾十年,缺少那幾個月或一兩年又如何呢?再者,工作後可能很難有機會在國外體驗這麼久的時間了,考慮之下就決定把交換時間延長成一年。
後來隨著待德國的時間越長,我就想在德國挑戰看看自己的能耐,於是乎我開始找實習機會,也幸運地連續找到兩個實習機會。這樣一路從本來交換一學期變成一年,再來又花了一年實習,總共待了德國兩年,此時,我也收到我台灣學校的通知,再不畢業就要被註銷學籍了,也就表示前面讀的書都會白費,所以我就回台灣,在已經沒有同學的校園,花了幾個月把我的碩士學歷完成,畢業後沒幾個月我又再次踏上德國到德國求職 (延伸閱讀:[海外求職]我的德國求職路,艱難卻堅毅不放棄。德國找工作的三個建議)。
在延畢的那兩年不免有人會說
「不先回來畢業嗎?」「怎麼還賴在德國?」「同學都在工作了還不回來?」
當時同學都在正職工作了,多少也有點壓力(我應該是我的同儕當中最後一個進入社會職場的),當時我想「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也可能不會做了」而且「以後想要做不一定也會有機會去做」,所以我就決定順著自己當下的心意繼續延畢。
結論:做自己的主人
我將我自己為什麼做這些決定的想法和原因分享給你,但是我還是想說每個人的背景不一樣,我的經驗可以提供作為參考並不是鼓勵要跟我一樣,應該去想想看你自己想要什麼。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長輩朋友或是社會對你的期待不能束縛你做決定,你才是你自己的主人,思考好就全心去做吧!勇敢地和理性地做出選擇並且對自己負責,如果不是別人所期待的,就享受當個「小異類」!
如果你喜歡我求學故事的分享,希望你可以在下面動動手指幫我拍手5下鼓勵我^^,我就有機會從LIKECOIN獲得小回饋!也歡迎你追蹤我的粉專!
你有話想跟艾許莉說嗎?歡迎你在下面留言告訴我唷!